最美麗的家 AD STYLE | 2022.08.04
時間軌跡
客廳里,DC2013B扶手椅和VDC14_01餐桌,由再生玻璃纖維和古董鍍銀黃銅制成。餐桌旁的DC1736B坐凳,結合使用鑄造黃銅和再生玻璃纖維制成,經手工涂繪。定制沙發及仿古銀色調的天鵝絨抱枕,均由Vincenzo De Cotiis設計
“我的設計項目,永遠是從深度的研究環境背景開始。”建筑師說。“打造這個私宅更是如此,它所處的位置及面朝的斯福爾扎城堡的景觀,是我首要的背景參考,從這些背景去了解米蘭的歷史曾如何影響了建筑的外圍環境。建筑傳遞出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從環境中去感知,它界定著空間內的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關系。當一個有厚重歷史的古老空間在時光中演變時,它會帶動人與物之間關系的變化。”
“時間是一種品質。我始終關注新舊設計之間充滿遐想空間的永恒對話。”公寓所在的19世紀宮殿建筑的外立面,建筑對面是米蘭地標斯福爾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
“站在這間公寓里回望過去,可以想象這座建筑在它的年代是走在時代前沿的,而今天,久經變遷后它仍舊忠于初始的建筑構想”。De Cotiis解釋道。“在設計中,時間是一種品質,一種無邊界的存在。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關注新舊之間充滿遐想空間的‘對話’,用‘對話’去消解過去與現在的時間界限,讓傳統與創新歸于一體。屋主和我達成了一致:建構一個尊重其自身歷史的住宅,但也不是一個停留在過去的空間,要能令他十多歲的女兒也感覺舒適、自在。”
近景處,是一張馬海毛天鵝絨沙發。后側,在石灰華和鑄銅材質的邊桌上,擺著一件Vincenzo De Cotiis的雕塑作品。墻上的藝術品是Anna Romano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的布藝畫作。
與城市的歷史環境之于建筑的影響一樣,在空間中,外部環境與室內之間的“漣漪效應”也影響著棲身空間內的人。“像這樣無可比擬的地理位置,總是一個附加優勢。”設計師說。對于室內設計及裝飾,他選擇“米蘭式”的方式,以一種深含意蘊與律動的藝術手法塑造著空間的力量。
近處是兩把DC2013B扶手椅,后方是定制設計的置物架,由古銅色黃銅、玻璃、鐵和古舊木材制成。在左側上方的擱架上,擺著一件Vincenzo De Cotiis的作品,中間底層的白色藝術品是藝術家Paul Bik的作品Composition S5。
“我的設計干預不是為了湮沒過去,而是慎重地揭開過去,讓時間留下的點點痕跡,都顯現出來,散發光彩。這種光彩,需要我用細心的思考,又通過反復的嘗試與取舍,融匯在經修繕的拱門、定制家具和配件、墻壁飾面、反光石材和青銅,甚至天花板的設計上。房子里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物件,都處在與空間結構及整體氛圍的‘對話’中,不能有突兀之感。”百余年前的材料和中性色調,“具有米蘭精神”又極具“De Cotiis風格”的新設計家具的加入,給古老的房子留出了呼吸的空間。
“這座建筑曾走在時代前沿。我的設計干預不是為了湮沒過去,而是慎重地揭開過去。”這扇19世紀的門通向鋪有木壁板的辦公室。房間內,擺著拋光黃銅的DC1603辦公桌(2016年),桌旁的DC115A椅子(2014年)配有絨面革椅座和靠背。
在其建筑設計中,De Cotiis偏愛散發古銅光環的氛圍。他說古董鏡表示“將過去與現在凝聚在一起”,他將古董鏡面嵌入青銅和黃銅框架里,鏡中散發的神奇光芒,如同清晨升起的太陽掠過古堡塔樓的光。“灰色玻璃結構是用古董鏡面塑造的,就像一種藝術介入,投映出過去與現在的影子。
Vincenzo De Cotiis的雕塑作品,由穆拉諾玻璃、玻璃纖維、透明紗布和樹脂制成(2020年)。
DC2013B扶手椅,由織物、再生玻璃纖維和石灰華材質制成。
黃銅的質地,綠色和灰色的色調,都透露出與建筑外觀協調的深邃與堅毅,但各種材料的肌理柔化了這種底色。經手工涂繪的再生玻璃纖維,是我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用在了天花板和部分拱門上。在這間特殊的居所里,玻璃纖維表面添加的銅綠光澤,是為了更好地反射光影,在形式和功能上補充古董鏡面的效果。”
在浴室里,有一面經手工涂繪的古董鏡。
他將古董鏡面嵌入青銅和黃銅框架里,鏡中散發的神奇光芒,如同清晨升起的太陽掠過古堡塔樓的光。臥室里,DC2007咖啡桌由鑄造黃銅和再生玻璃纖維制成,經手工涂繪;DC1826A鏡子由鑄造黃銅制成。Paul Bik的黑色藝術作品Composition S5,斜倚在靠墻的細長案臺邊緣。
同樣的設計美學,也體現在室內的家具中:“米蘭已成為室內設計變革的中心。我的設計風格循著這條歷史路線而延伸,但我的實踐方式有著本質差別。我對這間宮殿式公寓的設計,是基于非常規的、特殊場所的基底來創作,更像是完成一件作品,尋求的是拓寬邊界,探索空間個性化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