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ava宅邸的雙層通高圓柱是英國殖民風格的標志,也是這座住宅最突出的建筑特色。
當你邁入黃鈴玳爵士夫人(Lady Linda Wong Davies)位于南非開普敦的Petrava宅邸的大門之時,你就會立刻感覺到不同。這座房子大約建于20世紀30年代,距離南非海軍基地所在的西蒙鎮不遠。它依傍著峭壁,面向廣闊與寧靜的大海,讓人可以眺望到海面邊際處浮現的遠山的淡影,猶如一幅令人凝眸的風景畫。
在通向泳池和花園的門前,佇立著一座以金屬絲線和珠飾塑造的獵豹雕塑。
建筑往昔的榮光和主人對未來的憧憬在此并存。黃鈴玳對這座她已經入住28年的房子保持著尊重,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細致的翻新。她將自己收藏的當代中國與非洲的藝術作品安置在此,這無形中也透露出她多年來在拿督黃紀達基金會(KT Wong Foundation)所做的工作。這是她為紀念已故父親而創立,并以父親之名命名的基金會,旨在推進東西方創意人士之間有意義的對話與合作。
“從傍晚天邊的粉紅色落日,到已經在花園里生長多年的棕櫚樹和桉樹,再到房子外的白色欄桿,這一切都讓我常覺得好像身處法國南部。”在南非西南端的開普敦,黃鈴玳爵士夫人的Petrava宅邸是歷史悠久的英國殖民風格建筑,俯瞰著福爾斯灣(False Bay)的景致。
談及家宅歷史時,黃鈴玳告訴我們:“這座建筑最初是一位英國海軍上將建造的,顯然他知道如何選擇最好的地點。不論傍晚天邊的粉紅色落日,還是在花園里生長多年的棕櫚樹和桉樹,或者房子外的白色欄桿……這一切都讓我常覺得猶如身處法國南部。”這個家已成為她與家人的安適港灣,讓他們得以逃離歐洲冰冷的冬季,重歸開普敦溫熱的夏季。他們年復一年在非洲的陽光下度過假期,這座海邊居所在他們生活中早已不可或缺。
“當我看到這座房子時,發現不僅光線絕佳,空間的層高和尺度也都非比尋常。我立刻知道,我們的藝術收藏陳列在這里會與空間非常契合。”在門廳處,墻上掛著中國藝術家劉國松的畫作《藍月之景》。墻旁放著南非藝術家Nicola Roos創作的座椅雕塑,它以再生橡膠輪胎制成,出自她的“Hominis Ruinis”(人之隕落)系列。
從建筑設計來看,這棟房子脫離了當地的荷蘭式開普敦風格(Cape Dutch),經過改造后以英國殖民風格延續初建時的模樣。從外廊露臺的兩層通高圓柱到建筑結構的直線對稱,都有顯著的歷史風格印跡。“在找到這棟房子前,我們幾乎看遍了開普敦的住宅。”黃鈴玳說。那時她在倫敦和香港居住,但被這里深深吸引。“我原本并不想在長途跋涉來到開普敦后,卻住在城市郊區。我可以為此放棄網球場或游泳池。然而,當我看到這棟房子時,發現這里不僅光線絕好,空間的層高和尺度也都非比尋常。我立刻知道,我們的藝術收藏陳列在這里會與空間非常契合。”她說。
屋主黃鈴玳爵士夫人(LadyLinda Wong Davies),拿督黃紀達基金會創始人及主席。她出生于新加坡,在馬來西亞長大。她的父親黃紀達是華裔馬來西亞建筑商人、慈善家。
當初入住時,黃鈴玳充分尊重建筑本身的結構,經過慎重斟酌,對房子進行了細微的改動。她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的東南朝向,讓景色和光線進入視野,為室內引入更多自然光。“我只是開設了更多窗戶,就把房子變得開闊了,同時室內仍可與初始設計保持總體一致。”
在追求普世的藝術語言的同時,她與當地藝術家合作,超越種族或文化的差異,尋找共通主題,用藝術凝聚每個人。在采光絕佳的餐廳中,餐桌兩側配有成對的古董中國櫥柜。中間的花藝來自花店Okasie。右側的實木餐邊柜上擺放著一座象牙寶塔。在其后面,墻上的藝術品是中國藝術家劉國松的寬幅畫作。
她說。如今,建筑大部分原有構造及設置仍然如舊,包括門廳的旋轉樓梯和吊燈。“當別人開車經過時,隔著外面的黑色鐵門,他們并不知道門后面是什么。在街上,你完全看不到這棟建筑。”她說,“我很喜歡這樣私密的狀態。”
客廳中,咖啡桌由一扇古董印度木門改制而成。實木與藤藝的古董休閑椅來自印度尼西亞。墻上的藝術品是南非藝術家Walter Oltmann的鋁線作品Gombessa (Coelacanth),圖案是腔棘魚。
這個家中的“明星”無疑是黃鈴玳的藝術收藏。在這位藝術贊助人和收藏家的家中穿行,就像在領受一堂藝術大師課,體會亞洲與非洲兩個乍看全然迥異的創意世界之間的聯結。這里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如藝術家劉國松的多幅畫作,宏大的畫面中呈現出太陽、月亮等水墨奇景,也有不少非洲優秀創作者之間的多元雜糅。在客廳里,南非藝術家Walter Oltmann的巨型鋁線腔棘魚裝置與多媒體藝術家Mohau Modisakeng的作品共處一室。
在家中穿行,就像在領受一堂藝術大師課,體會亞洲與非洲兩個乍看全然迥 異的創意世界之間的聯結。墻上掛著中國藝術家劉國松的景物水墨畫作品。
客廳中擺放著藝術家Dylan Lewis的青銅豹雕塑。
藝術家Nicola Roos的武士雕塑作品No Man’s Land III ,材質為再生橡膠輪胎。
在門廳外,“90后”南非女藝術家Nicola Roos用再生輪胎橡膠改制的黑武士莊重地站立著。“盡管他是一名武士,但他的臉孔如此溫和與安詳,他深深吸引著我。”黃鈴玳說。在另一側,你會看到南非攝影藝術家David Goldblatt和Justin Dingwall拍攝的作品,還有英裔尼日利亞藝術家Isaac Julian與Yinka Shonibare的作品。
“這一切收藏都是由我的直覺推動的。總的來說,我更喜歡技藝高超的作品,但我也喜歡充滿故事性的作品。”黃鈴玳解釋道。在她看來,藝術收藏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去發現藝術家想要表達什么。這種找尋深層意義的訴求根植于她的內心“。這幾乎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思考方式。”
貝殼、魚、水草……除了藝術,家中隨處可見各種海洋元素,它們呼應著窗外大海傳來的浪起浪落。旋轉樓梯猶如家里的裝置。
最初翻新這座住宅時,黃鈴玳爵士夫人加裝了多扇窗戶,讓自然光與景色進入屋內。玻璃門通向花園,一旁墻上懸掛著南非攝影師Justin Dingwall的作品Albus 。
主臥浴室里,大理石梳妝臺的鏡框上嵌滿了細小的貝殼。
樓上的兒童房色調柔和,墻面上點綴著輕淺細微的水生動物圖案。
她說。以Mohau Modisakeng的作品為例,他不僅是非洲藝術家,更具有國際視野,他使用的是一種普世的藝術創作語言。“那正是拿督黃紀達基金會追求的方向。我們會與當地藝術家合作,尋找共通的主題,超越不同的種族或文化,與人類及人性對話。我認為這有助于凝聚互不相同的人們。” 黃鈴玳說道,“我們正在努力建造連接彼此的橋梁。未來,我們會投入更多跨越非洲與中國的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