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AD STORIES | 2022.08.18
稍縱即逝的藝術
荷蘭藝術家Germaine Kruip在她于比利時安特衛普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的個展“Rehearsal”(排練)現場。她1970年出生于荷蘭喀斯特卡姆,畢業于阿姆斯特的國家美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她的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悉尼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展、Frieze藝術博覽會等多處展出,在全球獲得廣泛關注。她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
用一只金屬管折成的長方形雕塑如同一只門框立在房屋正中,將隱入黑暗的畫廊白盒子切割成包含諸多對立感知的想象空間:明與暗、黑與白、實與空、真與虛……如果這一切對峙的張力還不足以讓觀眾全身心地體驗作品,藝術家又為這件風格簡約的作品賦予了聲音。當觀眾走近作品,用金屬錘敲擊它時,樂聲便在空間里響起,裊裊余音波及每一位在場的觀眾,直至占據整個空間。這是荷蘭藝術家Germaine Kruip帶來的結合聲音藝術、雕塑和表演的展覽,正在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于比利時安特衛普由舊工業廠房改造的空間中展出。時間、空間、聲音、光線……這些常見于Kruip作品中的難以確定的、稍縱即逝的元素在她二十多年來的創作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表達方式。有時候,它們直指藝術家戲劇舞臺設計的專業教育背景,將用光線明暗來塑造舞臺空間的技能延展至她的藝術作品中,將發生在排練室中無法預設的不確定性轉化為作品中的恒定特征; 有時候,它們牽動著藝術家的童年記憶和成長經歷,多元的美學來源和學術背景在作品中得到視覺化再現;而更多時候,它們源自藝術家對自我身份和經驗的思考,從藝術本源中提煉見解。
Kruip始終在發展一種融合時間、空間與感知的藝術。 她通過建筑、雕塑、聲音、 表演等載體,來傳達觀察 與見解。而令她的作品最為打動人心的, 總是與我們是誰、 來自何處、去向哪里的發問關聯在一起。Kruip從2018年開始創作的作品After Image ,她運用射燈形成單色調光影。
1970年出生于荷蘭的Kruip在位于比利時北部荷蘭語區的安特衛普長大。她并非傳統的美術背景出身,最初學習戲劇和舞臺設計,曾在劇院工作多年,直到30 歲,她感受到內心對藝術創作的渴望,才轉入視覺藝術領域。她自嘲自己是一個“常常比別人慢一拍”的人。她在創作前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思考和研究。“女性藝術家具有天生的敏感和同理心。”在Kruip 11歲的時候,發生在安特衛普中央火車站附近的一起襲擊爆炸事件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身為藝術家的Kruip 被委托以安特衛普中央火車站為現場,創作一件作品的時候,她再次來到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新巴洛克式建筑,望著火車站內75米高的穹頂,她少年時代的記憶禁不住浮現出來。于是,Kruip決定在火車站的穹頂下呈現一場演出。
Kruip在安特衛普中央火車站的穹頂下呈現了她融合聲音藝術的作品Resonance(《回聲》)。她特地在火車站陽臺上搭起一條20米長的金屬管,令聲音在火車站的穹頂下形成強烈的回聲。
她在售票廳上方的陽臺上橫向搭了一條20米長的金屬管,通過與敲擊樂制造商Thein Brass和音樂人Tom De Cock的合作,呈現出一部聽起來音節簡單,內涵卻細膩復雜的敲擊樂樂曲。2021年10月20日,由5名音樂家組成的樂隊登上了火車站的陽臺,共同呈現這一名為Resonance(回聲)的作品。當樂譜的第一個音節在大廳響起時,單純的金屬敲擊樂聲如海浪般在穹頂下的空間里翻滾蔓延,讓觀眾在空氣的顫動中感受到歷史的回聲。現代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反復提醒人們記錄歷史的重要性,“過去的真實圖像就像是一道閃電”。面對歷史這個無法復原的圖像,本雅明警告我們歷史圖像的消逝也會帶走我們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Kruip從自身經歷出發,以結合建筑、城市歷史與當下的作品,為在“閃電”下揭開的過去的真實圖像賦予了響亮的聲音。
Kruip于2022年的新作Portal Brass Line(《銅線入口》)。她運用拋光的銅線形成門的意向,來構成人和空間之間的微妙關系。
Kruip始終強調作品與觀眾的共鳴關系,傳遞她對身份、歷史、當下和未來的認知。當這些認知建立在稍縱即逝的光線、陰影、聲音、舞蹈表演上時,看似簡單的表現形式卻意味著艱難的挑戰,“舉重若輕”就成了她作品中的魅力。Kruip涉及的主題總是社會性的。就如聲音在她作品中的表達,無須石破天驚,但當樂聲占據了你的聽覺神經時,打動你的已不僅是不絕于耳的聲音,更是這種聲音背后的創造者為你打開的、觀看世界的另一個視角。